1959年美国杜邦公司首先合成出芳香族聚酰亚胺, 1962 年试制成聚酰亚胺薄膜, 1965 年开始生产均苯型热固性聚酰亚胺薄膜,商品牌号为Kapton,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约70%左右。日本对聚酰亚胺薄膜开发虽然较晚,但发展迅速。宇部兴产化学公司在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在世界上首先推出联苯型聚酰亚胺薄膜,商品牌号为Upilex。这两种聚酰亚胺薄膜有突出的耐高温、耐辐射、耐化学腐蚀和电绝缘性能,可在250 ~ 280 ℃ 高温空气中长期使用,特别适宜用作柔性印制电路板基材和各种耐高温电机电器绝缘材料。
长期以来,世界上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研发和生产技术完全被美国和日本等国垄断着。目前世界聚酰亚胺薄膜生产技术主要集中于美国杜邦、日本宇部兴产和日本钟渊化学三大生产商,美国、日本企业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我国上世纪60 年代末可以小批量生产聚酰亚胺薄膜,早在上世纪70 年代,由原机械部和化工部牵头,广西桂林电器所和上海合成树脂所就分别从双向拉伸法和流延法两个方向开展了对这种材料的研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制造工艺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的状态。目前国内有30 ~ 50 家从事这种薄膜生产的厂商[4],但大多还在采用流延法工艺进行生产,水平低、规模小、污染大,并且只能用于电工绝缘用薄膜,而不能满足微电子制造与封装领域的
高要求,致使我国许多高新技术厂家对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应用望而却步,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03 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致力于我国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产业化技术的研究。通过近8 年的努力,双方合作从基础研究入手,攻克了新型薄膜专用树脂的制备到连续双向拉伸工艺的精确控制两项关键技术,在聚酰亚胺材料领域申请了60 多项发明专利,已获得30 多项授权专利,*终掌握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及其专用树脂的制造技术,并开始实施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国家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