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66自合成以来,由于其具有耐高温、自润滑、耐酸碱、耐磨和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产服装、地毯、轮胎帘子线、汽车部件、电子器件的封装和包装材料等。然而由于聚酰胺纤维存在模量低、难染色,吸湿性以及抗静电性能差等缺陷,制成的衣物透气性差、易吸附灰尘、产生静电等,影响美观和舒适性,限制了应用范围;与天然的棉麻衣服相比,其成品也受消费者的抵触。
因此,通过聚酰胺的物理或化学改性的方法,开发**抗静电、增湿纤维,改善纤维缺陷,生产差别化聚酰胺纤维,一直受到工业界和国内外学者关注。目前化学改性主要是通过接枝、共聚等技术,在主链引入新的单元或官能团,从而达到使其结构和性能改变的目的。如Tseng Y C等 对尼龙6进行化学改性,采用相对分子质量为2 000的聚醚胺、己二酸和己内酰胺反应制备了不同聚氧乙烯含量的尼龙6/聚氧乙烯共聚物。虽然在分子链中引入了一定量的亲水性:氧化乙烯基团,但是纤维的回潮率相比尼龙6并未有明显提高。Speranza G P等报道了一种嵌段聚醚酰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但是这种改性材料与尼龙66相比,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且反应过程中会发生相分离,反应终点难以控制,材料的抗静电性能也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