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聚酰亚胺的研究开发始于1962 年,1963 年漆包线问世, 1966 年后, 薄膜、模塑料、粘合剂相继问世。到目前为止, 我国聚酰亚胺已基本形成开发研究格局, 研发了均苯型、偏酐型、联苯二酐型、双酚A 二酐型、单醚酐型以及酮酐型等聚酰亚胺, 并得到初步应用。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装置规模小, 目前国内多数生产装置均为百吨级, 国外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千吨级规模; 产品质量差, 性能不稳定, 影响应用; 产品精细化程度不够, 品种少, 主要以聚均苯四甲酰亚胺薄膜等为主, 应用领域也主要是薄膜和模塑料, 而国外制品品种繁多, 如薄膜、模塑件、涂料、粘合剂、瓷漆、泡沫和纤维等。
2007 年我国聚酰亚胺的生产能力约1 300t/ a,主要的生产厂家有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河南省沁阳市天益化工公司、溧阳龙沙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市广成新型塑料有限公司、东莞市美鑫绝缘材料有限公司、长春应化特种工程材料有限公司等。
近年来, 我国在聚酰亚胺模塑料方面发展较快, 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研制了多种产品, 西北化工研究院生产双马来酰亚胺,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高科公司生产联苯型聚酰亚胺模塑料。另外, 上海缘达聚合材料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联苯型聚酰亚胺膜PI-S 于2010 年投入批量生产, 此举填补了聚酰亚胺材料高端产品在国内的生产空白, 作为电子绝缘新材料, 该产品成为以软电子线路板替代覆铜板和T AB 技术应用的优良基材。
另外,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开发了“氯代苯酐直接合成聚酰亚胺及其制品的加工工艺”项目, 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聚酰亚胺合成途径, 可由氯代苯酐出发合成聚酰亚胺的反应步骤, 由原来的六步过程简化为两步反应, 被美国一家公司评价为“*经济的合成路线”。综合测算该技术可使聚酰亚胺的生产成本降低30% 以上。目前采用该技术已分别在长春市和吉林市建有千吨级生产装置。
2007 年国内聚酰亚胺产量约900 t。其中主要是以均苯二酐为原料的聚酰亚胺薄膜的产量,其它种类的聚酰亚胺产量不到10 t , 仅为美国的千分之一, 而且价格昂贵。为此, 着力解决聚酰亚胺高成本问题己成为我国材料工业领域的当务之急。
我国PI 的个别品种与国外产品相比, 在价格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因此我国电绝缘薄膜市场基本上由国内产品所占领, 4 家生产厂家出口PI薄膜, 如西北化工研究院每年向欧洲出口数十吨双马来亚酰胺, 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等每年也有少量产品出口。全国PI 出口量近80 t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