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聚酰亚胺纤维*早由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和东华大学合作研发,通过干法纺丝工艺,由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4,4 .二苯醚二胺(ODA)的聚酰胺酸纺制PI纤维,但由于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原因研究停止,关于PI纤维的研究一度中断。随着PI合成技术、纺丝工艺的发展,以及PI纤维在航空航天、环保、防火等应用领域的迫切需求,PI纤维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针对PI的合成、应用经过多年研究攻关,得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I合成路线。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对PI纤维的研究始于2000年,研发了PI溶液纺丝相关技术,并与深圳惠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PI纤维产业化研究。在耐热型PI纤维研究方面,突破了纺丝液的制备和聚酰胺酸初生纤维的酰亚胺化等关键工艺技术,采用湿法纺丝技术,2010年实现了300 t/a连续生产,生产的YILUN@PI纤维可满足烟道气除尘滤袋的使用要求。
YILUN~纤维可作为P84替代品,填补了国内PI纤维的生产空白。目前,YILUN@纤维及其制品已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袋式除尘委员会和多家高温滤材生产厂家的认可,正在进行3000t/a规模生产线的设计与建设。东华大学在PI纤维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产业化成果。江苏奥神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合作,采用干法纺丝技术,打通了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的生产工艺路线,自主研发整套生产设备,目前正在进行PI纤维的产业化研究,1 000 t/a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项目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产业化攻关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此外,四川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也在进行高性能PI纤维的研发工作,目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我国聚酰亚胺纤维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尤其是纤维制品依赖进口,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PI纤维需求迫切。目前,聚酰亚胺耐高温纤维成套装备已被列为国家鼓励进口的重要装备,其设计制造技术也被列为国家鼓励引进的先进技术。针对目前国际市场PI纤维品种单一、生产能力小、售价高,并对我国实行限量销售的现状,为了尽快满足国内需求,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产业化技术开发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PI纤维及其制品的国产化进程。